close


這組中國外銷瓷繡紅花卉對杯,收集於我瓷器收藏啟蒙之前,
當時還住在麻州劍橋市,
每週末閒暇,輒循新英格蘭地區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旅行,以單程四小時為度,
往西是北美賞楓盛景的麻州西部,
往北則可穿過新罕布夏州,直抵佛蒙特週或緬因州南部湖泊區,
往南路經羅德島遊賞新港古典豪宅,康州耶魯,甚至曼哈頓也到得了,
只不過紐約可玩地方太多,不是四個小時到得了與否的問題,而是逗留時間是否滿足問題。





這些路線中,波士頓東北部的Gloucester和Rockport都是常走的短程路線,
由於大約一小時左右車程,即便下午才轉晴也還是可以說走就走,
Gloucester是電影The Perfect Storm拍攝所在地,
臨海處還設有漁夫青銅像,以紀念百年來淪為波臣的當地漁夫。
Rockport是觀光小鎮,家居手工藝品藝廊餐館冰淇淋店咖啡館一應俱全,
穿街過巷,琳瑯滿目的店家各見巧思,港口彩舟在巷口瞥見,海鷗翔集,小屋雅媚,
每次有親友來訪,總要到附近逛一遭。



這對杯是在Cape Ann小鎮的老古董店買到的,
Cape Anne位於Gloucester和Rockport之間,周圍荒闊,唯此一家,
解決棘手方便問題之餘,尚可略加瀏覽,
當時傾心古董家具,對瓷器略無涉獵,
整大間多隔室古董雜貨逛下來,偏偏看中的是這兩個杯子,
問其來歷,老闆說是寄賣,需打電話詢問,
未幾回復,說是十八世紀中國瓷器,
當時心中暗笑,中國哪有這等式樣的杯子?
對同伴耳語:雖說我見識淺薄,瓷器到還見過不少,
這絕非中國所產瓷器,當為歐洲仿製,
其瓷胎灰沈,燒疵不少,確實應當是十八世紀所出。
同時陳列的上有幾個同系列的盤碟,亦甚風雅,
但由於開價頗高(根據當時我對瓷器價格的理解),且賣家無法降價,
終於只買了這兩件小杯,留下盤碟。
然在當時已以算是頗大的投資了。



載欣載奔返家後,賞翫不盡,故牽念起當時沒買的另外幾件。



這杯子厚實沈重,手感尤佳,
手繪的繡紅花卉精巧風雅,顏彩間隱隱閃見礦石的光彩,
兩件圖案相似而異,對照更生趣味,
杯柄瘦勁奇崛,與敦厚杯型相映。





幾年後在法國一處美術館看到一套相近式樣的瓷具組,見說明乃出自德國,
更加深此物乃十八世紀歐洲所製的推論。
記得當時念及此事,還在館內笑歎一聲。





一直到近年開始接觸到中國外銷瓷,原先信念才開始動搖,
從圖書館借來幾本清代外銷瓷圖文專書,
發現無論是瓷質釉色甚至是式樣風格,這對杯都是典型的外銷瓷,
整體說來,中國外銷瓷的瓷胎較為青灰,比重大,
與同時其偏檸檬黃的德國硬瓷,或偏乳白且偏輕的英法軟瓷,
在瓷胎與重量上就能明顯看出區分。



再者,這杯柄是當時歐洲瓷界所稱的Chinese中國式杯柄,
當是清代中國瓷廠為適應歐洲市場,所特別設計的典型杯柄造型,
特徵是杯柄上端有一突出點,舉杯時,方便拇指安置並掌控。



其釉質不甚均勻,氣泡與針點甚多,別有一番民窯樸拙氣韻,
不過這也是當初歐洲出產瓷器中較少見的。





最後是花色,當初外銷瓷廠多接收歐洲訂單,
依照買家設計的藍圖,或歐洲景物,或中國庭園,或家徽花卉,
皆可揣摩邀引歐洲市場的時尚歡心,
這對杯典型歐洲風格,卻又帶有中國手工感的圖案,
當是這股東西文化結合下的產物。





如今,收藏有了一些瓷器,也陸續收了幾件中國外銷瓷,
但從沒有一件瓷器,能在賞翫中,帶來那麼多的旅行的回憶,
也從沒有一件瓷器,有這樣轉折變遷的認識。
彷彿是當初外銷瓷的路徑,帶著文化特徵融合與模糊的面目,
來到遠方,來到當初設計初稿的買家原鄉;
兩個世紀後,在無明輾轉中,流落到另一位同樣在異鄉流浪的鄉親,
結緣相繫,卻對面不識,
只有多年之後,才恍然回頭:
『喔!原來你是……』








【附錄】初識明清中國外銷瓷

http://knowledge.shuobao.com/Web/News/14428.html


  1999年10月,“陝西文物精華展”的文物運抵大英博物館後,立即進入開箱布展階段。由於大英館館舍有限,就將東方部的庫房作為操作現場。倉庫中有 一櫃櫃外銷瓷,形制複雜,紋飾豔麗,為我前所未見,詢及英方交接人員霍吉淑(Jessica Harrisoh Hall)女士,她恰好是中國外銷瓷專家,給我們作了簡要介紹。我才瞭解到這成箱成櫃的外銷瓷,均系明清時代產品。以後,在參觀英倫許多博物館及11月在 倫敦舉行的“亞洲藝術周”的各古董畫廊與拍賣公司中,更是常常見到這類外銷瓷,於是,我開始了對明清外銷瓷的觀察與研究。

明清外銷瓷的歷史回顧

  中國古代除將絲綢輸出外,瓷器在外貿中也占重要地位。從印尼雅加達的漢代低溫釉陶器的出土,瓷器外銷早在東漢時期就已開始了。外銷瓷貿易在唐宋時期已 達到一定規模,越窯、長沙窯、廣東窯的青瓷,邢窯的白瓷,還可能有耀瓷,均輸出海外。1987年日本福岡發現鴻臚館遺址,僅越窯瓷就出土一萬多片。最早生 產青花瓷是元代,元代青花大瓶以及繪有幾何紋的各種器物,就是為中東專門製作的。伊斯坦布爾收藏這類器物居世界之冠,亦可想見早期外銷瓷之盛況。

  明清時期貿易瓷則是銷往歐洲的。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繞過好望角,開拓了歐亞之間的海運事業。自此葡人最早從亞洲把 瓷器引進歐洲。1513年,第一位抵達中國的葡萄牙人阿爾瓦雷茲在離廣州18公里的屯門上岸。1517年,裴雷·德安德雷特帶領8 艘船抵達位於澳門東南面的聖約翰島,開始了與廣州的貿易,以後更擴展至福州及寧波等地。 1555年,葡人在澳門建立了殖民地,從此中國外銷瓷大量運抵里斯本,至今明代外銷瓷在葡萄牙還有不少數量。但這時貴族富豪只把中國瓷器用於陳列,並沒有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不久,荷蘭人來中國,並在17世紀取代了葡人在瓷器貿易方面的領導地位。第一艘荷蘭船在1727年抵達廣州,並且每年以3-6艘船來裝載貨物,成為中 國貿易的重要歐洲夥伴。當時世界上只有中國種植茶葉,這是外貿中最主要的大宗商品。1680年荷蘭醫生邦迪高提出日飲200杯茶能醫百病的論點,逐漸使飲 茶成為歐洲的時尚。當時歐洲各國與中國貿易時均成立東印度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西班牙奧斯頓東印度公司以及英國的一些公司均大量採購茶葉。在返航的貨輪 中,因瓷器沒有氣味,不會影響茶葉質量,故採購瓷器墊在艙底,以防止海水和潮濕空氣對茶葉的破壞,又可適應歐洲人飲茶對茶具的需要。一個船底可放200只 木箱,所載瓷器可達20萬-25萬件,可以賺到 110%的利潤。當時以加櫓船運輸進口瓷器,故稱為加櫓瓷。它們均屬景德鎮產,模制,器足墊砂粒,底有陶輪紋,胎身薄,大部分為青花,畫開光圖案,飾以佛 道寶物,碗、盤中央多繪山水人物或動物紋樣。 1625年荷蘭佔據臺灣後,直接向景德鎮訂貨,貨物多為歐式的日常用具,如啤酒杯、芥末瓶、壺、鹽尊、剃須盆、高身方形瓶等瓷器。因生產於天啟、崇禎年 間,歐人名其為明清交替瓷。這類瓷器身較厚,燒造嚴謹,釉質瑩潤光滑,形制獨特,裝飾新穎,高身瓶及壺不開光,器邊多飾纏枝花卉、葉子、曲線、對稱鬱金香 等花紋。

  荷蘭東印度公司逐漸成為給歐洲人提供中國日用瓷器的主要供應商。現存1737年訂單中列有茶具、餐具、茶盒、糖盒、奶罐、污水碗、瀘水器、剃須盆、便 壺、痰盂、壁爐裝飾、手杖柄等,中國外銷瓷已進入歐洲平常人家生活之中。這時許多人開始對中國瓷器外形、紋樣有了一定要求。1729-1794年,常有商 人被派到中國採購專門製作的瓷器,訂單上都寫有明確的數量、價錢及種類。運抵歐洲後也有瓷器品種及數量的記錄,這類瓷器就是所謂“訂燒瓷”。隨著訂單,對 訂燒的瓷器之外形及花紋的畫稿也同船運來,以確保所購瓷器迎合歐人的品味。荷蘭人在中國主要先購青花瓷、伊萬裏瓷(中國仿日本瓷)及琺瑯彩瓷。其中琺瑯彩 瓷比青花瓷價格高出一倍。當船隻在8-9月間抵達廣州後,採購瓷器就開始了。從商人手中購買存貨,或者把訂單送往景德鎮。那時有專門從事外銷瓷生產的陶工 及畫師,他們很熟悉這類加工訂貨的工作,能夠依照客人所提供的繪畫或實物,準確地摹仿所需要的形制和圖案,在數月之間完成“訂燒瓷”的任務。第二年早春運 往廣州,當下一批船到達時,上批船的訂燒瓷作為茶葉的底墊,就可裝入艙內運回歐洲。除了荷、英、葡、西等國進行瓷器貿易外,瑞典也於1731-1813年 成立東印度公司,在1766- 1786年間有超過1100多萬件中國瓷器運往瑞典,可見當時外貿瓷交易額之大了。

明清外銷瓷的樣式題材

  運往歐洲各國的瓷器,多數繪有同樣內容的圖案。但另有一個顯著特點是,訂燒瓷通常繪有紋章盾徽,或者購買者的姓名字母縮寫;也有依歐洲流行版畫繪製 的,更有為歐洲各皇家、貴族訂燒的。

  康蕊君(1951年生,德籍,慕尼克大學碩士)、霍吉淑 (1965年生,英籍,愛丁堡大學碩士)把大英博物館所藏的中國明清外銷瓷劃分為:明青花瓷(1520-1644)、早清青花和彩瓷 (1644-1722)、盛清瓷(1723-1800)、歐洲填彩中國貿易瓷。其中盛清瓷又分為:歐洲風格瓷器、英國風景、宗教題材、古希臘羅馬神話系 列、洛可哥紋飾、器形和技法源自歐洲器物、英國貴族餐具、歐洲貴族餐具等9類。

  所謂歐洲風格瓷器大多是從外形上摹仿歐洲木器、玻璃器或陶器而燒造成的。從明代晚期已開始生產,如燭臺、酒瓶、鹽瓶、芥末瓶等,這些歐洲風格瓷器的輸 入,因清人入關暫停了一段,直到康熙朝才恢復。歐洲訂燒大量成批成套的瓷器,每套少則80件,多則600件。由於訂燒器形不斷更新,有人統計提供給中國圖 樣約數千幅之多,可惜只有小部分保留下來。

  18世紀早期,中國畫工摹仿西方圖樣(如英國風景等)的辦法,是將外來畫稿刺上小孔,如同粉本,然後以炭粉或其他彩色通過小孔在素胎上定出輪廓,再勾 勒填彩。粉彩及琺瑯彩也是在 18世紀初期出現的,原先只在景德鎮生產,但由於要求複製及上色的準確性非常嚴格,加上訂燒數量大增,所以就把在景德鎮燒好的素淨瓷器直接運往廣州,由熟 練工在訂制者的指導、監督下,準確地繪製歐洲人士所需要的紋飾,確保了按時交貨。但廣州只能燒低溫的琺瑯彩,青花瓷之繪製仍在景德鎮。

  宗教題材多為描寫聖經內容,這在訂燒瓷中是常見的,大部分題材來自《新約》,主要繪在茶具上而不見於餐具。使用基督受難的瓷器進食,肯定被視為不敬。 這些產品大都運往基督教國家,應用於宗教場合,只是裝飾,一般不做實用。

  希臘、羅馬神話題材源遠流長。主要繪製女神、仙女。所繪半裸體之美女,略帶色情味道,但作為社交禮品,在歐洲頗受歡迎。

  所謂洛可哥風格即是曾由洛可哥號運來的中國外銷瓷,而其內容多是與表達愛欲有關的繪畫題材,在訂燒瓷中非常流行。如新婚夫婦的紀念品、婚禮寓言、誓言 等等。也有直接繪製的裸露的村女或塑燒的裸體貴婦,裝飾性超過了實用性。

中西瓷藝的交流與互動

  歐洲到18世紀早期才能生產真正的瓷器。因此,17世紀以前中國瓷器大量輸入歐洲。但從17世紀下半葉起,因明朝抵抗清人入關,中國瓷器生產受到嚴重 影響,輸出歐洲的中國瓷器稀少,刺激了歐人對代替器的需求。這時歐洲一些地方生產仿製的中國瓷叫費恩斯瓷。它是一種薄胎的陶器,敷以錫白釉和藍彩,繪畫中 國紋樣,但並非瓷器。1708年任職於德累斯頓奧古都斯大帝皇廷的約翰·弗列特利殊·波格終於發現了瓷器的 “秘密”。他利用當地含有高嶺土成分的瓷土,在邁斯森瓷器作坊燒造出真正的瓷器。為了與中國外銷瓷競爭,採用了賀努特設計的“中國風格”的紋樣,後來也畫 帶有歐洲風格的港口與市場紋樣,人們開始把目光由中國瓷器轉向德國瓷器上來。而中國在自己生產的外銷瓷中,也仿製德國的邁斯森瓷器,一到歐洲就被視為“真 品”,受到市場的歡迎。

  17世紀晚期荷蘭東印度公司向中國訂燒瓷器的主要客戶是公司職員、商人及貴族所需的紋章盾徽的套裝盤碟。這類瓷器需求量日益增大。許多原先地位低而沒 有特定紋章的富貴人家,開始創造自己的紋章盾徽。最初景德鎮只製作青花紋章瓷器,到18世紀上半葉,琺瑯彩章開始出現,這種風尚迅速在歐洲傳播,一直延續 到18世紀末期。大英博物館藏有許多蘇格蘭、丹麥、瑞典、俄羅斯、普魯士、荷蘭、法國、葡萄牙等歐洲國家地區皇室、個人的徽章瓷器。單在英國市場上所見的 徽章紋即有4000多種。

  出於對花紋的特殊要求,18世紀到19世紀晚期,歐洲還從景德鎮進口許多素燒瓷器,然後在荷蘭、法國、義大利、德國、英國或歐洲其他地方填彩繪畫。至 今研究中國外銷瓷的專家還可明確指出這類填彩瓷為何國何人所繪製。如大英博物館藏的德國填彩的中國瓷杯及託盤,他們指明是景德鎮素瓷,在德國由波希米亞的 瓷器畫工普瑞斯勒填彩完成的。有一組10件的英國填彩中國茶具,則注明是倫敦地坎序鎮詹姆斯·吉爾工作室的傑佛 利·歐尼爾描繪完成的。國外對外銷瓷研究水平由此可見一斑了。

並非結語

  歐洲及亞洲許多國家,對中國外銷瓷極重視,研究成果卓著,人才輩出。從20世紀80年代起,曾先後在香港、新加坡、東京、大阪、廣島、松山、北九洲、 雅加達、臺北舉辦過中國古代貿易瓷展覽。中國內地因缺少明清外銷瓷標本,涉足研究者較少。但外銷瓷既是商品,又是藝術品,同時又是中西文化結合的產物,是 中西貿易悠久歷史的重要見證。因此,對中國外銷瓷的研究,應是中國陶瓷史上的重大課題,希望我們能儘早改變這種“文歸海外,物在他邦”的局面,使明清外銷 瓷的收藏與研究迎頭趕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enl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