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有幾件麥森十八世紀的手繪花卉盤,
相較於近代的作品,十八世紀的畫風顯得較為樸拙厚實,
釉質色料也比較不那麼透亮鮮豔,
常以深咖啡色勾勒植物莖幹的輪廓,描邊線條較粗,
花束的結構緊密,不像後期花卉繪法的靈動浪漫,
整體而言,便是厚重而誠懇,充滿初期作品的清鮮與鄭重。



編籃紋浮雕是十八世紀甚受歡迎的型制,直到今天依舊延續,
細白的瓷器,模擬編籃的精細紋路,
既見對東方或者鄉間的情趣,也具有獨特的觸感與裝飾性,
底部窯印的交叉藍箭線條直朗,有別於近期的弧度,
估計約為1750年代左右的作品。



盤面精心繪有數種花卉,結捆成束,
主花為麥森招牌的粉紅玫瑰,依舊是圓潤緊緻,盛放前夕的花型。
副花依序有橘色金蓮花、藍色風信子,
紫色黃色的小花,由於畫得較為簡略,可能是翠菊,也可能是荷蘭菊或紫苑。
整個構圖色彩豐富而和諧,濃淡有致,
即便是兩百五十年後的今天看來,依然鮮活而奔放。



這一系列的麥森古盤,我收有兩件相同尺寸型制與風格的,
另一件是以多色瓣鬱金香為主花,
茲先將兩盤對照比較,日後將再作介紹。



關於這盤的式樣,我曾在網上看見幾乎完全相同的杯碟組出售,
同樣的粉紅玫瑰、金蓮花、風信子及紫苑(或報春花)的組合,
花型畫法雖略有差異,但很明顯是來自同一設計的款式,
其窯印乃Marcolini時期作品,約十八世紀末期,稍晚於此盤,
只可惜賣家要價過高,且此杯碟式樣並非同套,最後只能放棄。



麥森花卉系列收集了一些,開始能對不同時期的花卉繪法作一粗淺的對照比較,
無論是玫瑰、鬱金香或羽罌粟,都能看到流變差異的趣味。
以下是我的幾件不同時期的粉紅玫瑰盤,供各位參考並欣賞。

左上:1750年代
右上:1950年代
左下:1850年代
右下:1900年代



麥森粉紅玫瑰圖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enlc 的頭像
    chienlc

    chienlc

    chienl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