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chienlc/1380846286-1377310117.jpg)
收藏這幾年,逐漸有了一些心得。
無論收藏什麼,都是耗費心神(或)財物的。
若(不幸)你的喜好,正巧是屬於高價的藏品,則收藏往往成為矛盾的存在。
人在大陸時,學到『品位』這詞眼,一開始還以為是『品味』的傳寫訛誤,
後才發現,這『品位』有別於『品味』,更著重於『品級』與『位階』的觀念,
不同於單純的『品賞感味』之意。
『品位』這詞,常常出現在描述富裕階層對生活品質的堅持與追求,
而這些奢華的用品或收藏,往往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徵。
這樣的堅持與追求,其實對經濟條件的要求,要高於對審美素養的要求。
由於奢侈品牌通常在品質與設計上具有一定嚴格品管,
只要你有閒錢與意願,不難買到品質價值兼備的品位象徵。
而無論你的審美品味能力多高,只要財力不濟,也很難在高端收藏上凸顯獨到眼光。
這雖使人感到蒼涼,卻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我們很容易在收藏界裡,
發現有人將精彩且希罕的藏品,凌亂且隨意的展示,
而其家居布置,審美情趣,完全不能與其藏品配搭。
收藏對於許多人而言,遂成為財富驕人的利器,或投資生財的管道。
當然,『示以驕人』或『投資生財』都無可厚非,
甚至可視為『收藏』之所以得以存在的要素。
但為一般藏家所忽略卻又更重要的是:
從學習鑑賞與收藏的過程中,養成仔細品味與感受細節的能力,
感受那質地、式樣、色彩、光影、型制的細微差別,
年代所產生的美感趣味、歷史痕跡。
對我而言,收藏的核心,不應該只是討論其收藏價值,市場定位,
更重要的是,你欣賞並吸收了這些美物有幾分,
那些微妙纖細或大膽的創作,觸動了你幾分、進入了你幾分?
舉個例子來說,
同一時期、同一廠牌、同一系列的手繪瓷器作品,其市場價格有其一定之數,
丹麥之花價幾何,唐草價幾何,藍花價幾何,都可約略得知。
丹麥之花價格約為唐草數倍之譜,麥森一般價位也高於Wedgwood數倍,
但是不是收藏丹麥之花或麥森的藏家,其收藏品味就高於唐草或Wedgwood的愛好者呢?
當我們欽羨那些購買高價藏品的人,我們羨慕的究竟是什麼?
再者,我們都知道每件手工製品都有其獨特性,
我們是否會約化等同每件唐草或藍花的同系列作品?
我們是否留神凝視每件作品的筆觸勾勒與佈局?
並試圖領略其氣質與精神?
我們對於作品本身的欣賞能力與意願,應該遠重要於藏品的市場價值。
剛開始收藏時,總難免心急且貪婪,
想要快一點收集到令人欽慕的藏品,好拓展或提升自己的品味或品位。
但逡尋收藏市場日久,自己的品味感觸卻日漸稀薄,遂終至以市場定位與自身財力為依歸:
收藏平邊唐草固可喜,若半花邊則更佳,至全花邊則顧盼自雄矣!
但我們真的一定更喜歡全花邊嗎?年代久遠且希罕的藏品就一定比新品更討你歡心嗎?
這些收藏欲望來自於何處?
曾幾何時,市場價位控制了我們的審美感觸?
幾次拜訪遠居日本的大姊,她和姊夫同樣也喜歡古董藝術與陶瓷玻璃,
收藏精簡卻都具有其獨到的風格品味,
一進其居室,便覺每項布置精心巧意,
每套餐盤拿出都恍若儀式,卻又隨性得若無其事,
真正讓那些美物綻放光彩,讓它們的特質得到充分禮讚、深刻消化,
更重要且難得的是,你可以從那些收藏中,清晰看出他們要的是什麼,
那一貫的美感風味,和諧且騷動,
那些收藏的背後,有著藏家的身影,明晰而自信,獨特又親切。
那樣的美好經驗使人難以忘懷,也每每使我自省收藏之雜亂紛繁,
往往使我有意迷途知返、大事更張,越收越簡單,越收越誠實。
收藏,應該是從發現自己喜歡什麼,為什麼喜歡,該怎樣喜歡下去為準,
那樣的喜歡,才值得收,值得藏,才同時收藏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