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粉藍色的天空飄過一朵一朵浮雲,
音樂冷淡得無法復憶,
結尾的字幕垂直升起,
電影結束了。
似乎感到錯愕,
但忽然又接受了,
靜靜將篇尾看完,
浮雲渙散飄移,
沒有來去。

為什麼叫做『大象』呢?
我們說不上是憤怒還是痛惜地在黑暗中思索這部影片。
導演重複以不同角度演繹著校園槍擊事件發生前的生活細節,
一群高中生們日常的談笑、挫折、壓抑與枝微末節的欲求,
在那樣慎重地、多面向地審視下,
這些日常瑣事似乎都別有意味起來,
然而究竟是什麼呢?
如此具體,
卻又缺乏熱心將一切聚攏起來的焦點,
連迸裂的槍聲與鮮血,
也同樣迫近而冷淡,
真實的殘酷。

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靜靜伴著球場上騷動無聊的青少年,
尾隨他們追逐、爭奪、停下、離開。
古典音樂輕而緊地挑動不安的預感。

美麗而不祥。

從官方網站上讀到,
命題沿用自英國導演Alen Clarke 1989年為BBC拍攝的同名影片,
該片描述有關北愛爾蘭宗派間的血腥屠殺,
取名為『大象』,意指『問題如同客廳裡的大象,難以忽視其存在』。
然而在Gus Van Sant讀到Alan有關『客廳裡大象』的說法前,
一直誤以為是取自佛教『盲人摸象』的古老寓言,
而這正是他對這些難解問題的觀點所在。

『由於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問題遂難以定義。』

那樣繁複的隨意的暗示、獨立的細節,
組合成幾乎無法統合解釋的複雜成因,
龐大的不明晰,
使我們如同瞎子般無法觸及整體。
整體分解、消褪、異變中,
片面的理解卻又同時具有說服力並交錯爭議著。

為了避免割裂的偏見,
導演保留讓人更不安的歧義:
都有可能,也可能都不是。

可以接受的誤讀
豐富了被讀之物(片名)的意涵,
使其生動也更模糊,
終至結合成足以進一步激發誤讀的客體:
一個迫在眉睫無法漠視的巨大危機,
如同渾沌般難以簡單地分析描述。

雖然誤讀的魅力無窮,
卻還是常忍不住察看DVD隨片附贈的訪談、
上網查詢並購書索引,
當然,事後往往是失望的,
縱使發現時是興奮的。




圖片乃『大象』電影海報。


2005.12.0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enl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