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但凡熟悉我所收瓷器者,都知道我素少收瓷像,
主因乃我的瓷像品味極窄,可愛的童偶與明豔的仕女皆有所不取,
所謂『畫人最難』,神韻氣度之掌握略有差池便不耐細睹,
加上瓷偶製作困難,價格自然不低,
以高價購入尚存疑慮的作品,始終難下決心。

這段暫別休息,有時也思索下一步蒐藏方向,
在研習法國塞弗爾瓷器的同時,發現其著名的素坯瓷像系列深獲我心,
近乎大理石雕塑的細緻擬真,肌膚的質地線條,神貌的微妙情愫,皆達到極高超的水準,
雖說塞弗爾的量少價昂,偽造紛繁,
但若想在瓷器收藏上略求精進,則似乎無法始終侷限於麥森花卉與RC唐草,
終得聚積全力是往塞弗爾這歐洲傳奇瓷廠略試淺深。

這件塞弗爾瓷像,取材自法國雕刻巨擘Jean-Antoine Houdon烏敦的著名大理石胸像,
模特兒是時任塞弗爾總裁長
Alexandre-Théodore Brongniart的一雙兒女Alexandre和Louise,
原作顯然是烏敦的得意之作,他為此作了許多不同版本,尺寸與素材不一,
最原始的作品應該是目前藏於羅浮宮的35公分高赤陶作品,作於西元1777年,
另外重要的版本有藏於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美術館的大理石作品,
能分別為美法兩國頂級國家美術館所典藏,其重要性與藝術價值可見一斑。





身居不同領域的執牛耳地位,塞弗爾挑戰巨匠名作,自然不能輕忽,
(一方面或許也由於模特兒是瓷窯傳奇總裁的兒女,使其有聯繫之感?)
不求亦步亦趨的模擬肖似,
而是針對瓷土這一特殊材質的掌握,調整出更具潔潤光滑的線條與氣質,
仔細比較幾項原作與塞弗爾作品,便能見出其調整修改的用心,
從中可見塞弗爾瓷器塑型師的藝術品味與強大自信。





接下來,我們便來全方為仔細欣賞這件作品。









本段以下資料,取自『藝術家雜誌』歐洲精緻古董瓷器鑑賞系列
文=吳曉芳轉載自藝術家雜誌#316期(2001年9月)
http://blog.yam.com/paris520/article/9376389

為了追求完美極致的創作,
塞維諾(塞弗爾)匯集了當代最頂尖的畫家、雕刻家、金工甚至化學專家等各方面的長才共同參與研究。
不論是優雅的色調、燒製的品質、釉藥的選擇,
或是繪具的配合等特徵所形成的絕妙組合,都是專家們長年累月 研究經驗得來的輝煌成果。
例如:「旁畢度玫瑰色」就是由十八世紀著名的化學專家艾羅及畫家庫爾所研發。
另外,有「王者之藍」尊稱的深藍也是塞維諾最負盛名 的不朽原創色彩。

塞維諾在歐洲瓷器的另一項重要貢獻為提倡「Biscuit」瓷器(不上釉瓷器)雕像的始祖。
因為沒有任何繁雜的裝飾、色彩與釉色,
瓷雕的型態與原始韻味反而能夠以更簡潔清新的面貌呈現。

另外,由於色澤類似當時盛行的大理石雕刻材料,也經常被使用來表現新古典人物的主題。

「Biscuit」瓷器雕像的流行,據說還是歸功於龐芭度夫人的慧眼。
熱愛瓷器的龐芭度夫人在經常往來瓷窯察看製作過程時,
發現到未上釉彩的瓷像其實散發著一種纖細純真的藝術真實感。
她不僅深受吸引,還多次派人運送這類瓷像到宮邸擺設裝飾。

目前塞維諾陶瓷博物館內也有不少「Biscuit」瓷器雕像精品的典藏。
如:一七八五年作的「沈思」及一七七九年作的「俄皇凱薩琳二氏餐桌裝飾」,
都是令人嘆為觀止的精緻傑作。



底部窯印:塞弗爾
年代:1950年代
陰刻:Louise Brongniart Par Houdon





當黃昏來臨,純美的瓷像在微光中,
也有了些淡淡的Little Girl Blue....







附錄引用資料:

法國之重寶-賽佛爾Sevres瓷窯

http://www.wretch.cc/blog/yingjui/2727140

法國的賽佛爾Sèvres瓷窯應該算是歐洲瓷器工藝的極致表現,一方面是由於他一直持續有著法國王室及國家的支持,讓他能夠做不斷的持續嘗試及各種記法的 完整紀錄,一方面,由於法王路易十五對於東方瓷器並無多大興趣,也因此,Sèvres窯不像其他歐洲瓷窯以模仿中國或日本瓷器開始,而是一開始就採用法國 王室的風格,採用大量的洛可可風,展現法國特有的華麗風格,也因此引領了整個歐洲大陸的風潮。因此歐洲各窯廠無不仿製「賽佛爾風格」的瓷器,(本次瓷金風 華展中展出的賽佛爾窯作品多半是塞佛爾風格的作品,僅有二件是真正的賽佛爾窯),但本廠的作品有著他與眾不同的風格,至今仍是歐洲陶瓷界的領導者。

由於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東方的瓷器比較大量的輸入歐洲,因此王室及貴族莫不以瓷器收藏為自身財力國力的象徵,但是由於中國瓷器的取得困難且價格高昂,因此 各國紛紛開始想辦法自己製造瓷器。但一開始還未解開瓷土的秘密,因此製作出的瓷器多半是軟質的瓷器。(1709年德國麥森窯才發現了高嶺土)

法國的瓷器也是從軟質陶器開始的,最早的法國瓷器是在1670年由胡昂(Rouen)地區製造出來的,專門工藝給皇室使用,但真正創早出高品質的瓷器要從 1740年說起。

二個來自義大利的陶瓷工人在巴黎近郊的凡塞內Vincenne城堡避難,成立了一個陶瓷實驗室,之後,他們的一位朋友起而代之,在經過不斷的技術研究及財 務加強後,很快變成專屬於皇室,得到路易十五及龐畢度夫人的支持。

尤其是龐畢都夫人對於瓷器的製作非常感興趣,常常前往工廠參觀,為了方便就近觀賞,因此工廠於1756遷往賽佛爾,位於凡爾賽宮及皇宮的中間。但該窯場為 了不斷滿足王室的需要,造成財務無法負荷,因此路易十五不得不在1759年將該窯廠買下,這就是塞佛爾瓷窯的源起。

這個時期的作品就展現與眾不同的風格,簡潔、強調平衡感與協調性,而各種造型多樣化的裝飾風格,也引領了歐洲的流行。

這時期有幾個特色作品

一個是素燒的陶瓷作品,由於龐畢度夫人常常到窯廠參觀,看到窯廠裡需多燒好未上色的素胎,非常喜愛,因此出產了許多這一類的作品。

而製造廠的名聲也吸引了很多了藝術家加入,也讓他們的雕塑作品更加的多樣化。

這時期瓷花的作品也造成一股風潮,以瓷土做成的花朵,逼真的彩繪及釉色,非常受歡迎。

另一個就是賽佛爾廠最著名的「賽佛爾深藍」及「鎏金」。賽佛爾窯由於有著王室的支持,因此會及了當時最頂尖的藝術家、化學家、雕刻家及金工的各方長才共同 研究,賽佛爾藍就是其中最出名的一種釉下彩顏色。而鎏金則是將純金研磨後加入膠水中塗在盤飾上方法,也是經過辛苦的研究得來的技術,至今仍持續使用這樣的 方法。

1768年,製造廠的研究員Pierre-Joseph Macquer在利摩日Limoges發現了高嶺土,也將法國瓷器帶入硬質瓷器的時代,到了19世紀更完全取代了軟質瓷器。而王室對賽佛爾的支持,更讓賽 佛爾再硬質瓷器上也很快的淩架於創始者德國麥森之上。

經過了法國大革命之後,一度幾乎被迫關廠的賽佛爾窯得到拿破崙政府的支持,並改名為國立賽佛爾製瓷廠,正式成為國家專屬窯房。

拿破崙認命科學家布荷尼亞(Alexandre Brongniart)為總監,不論在技術與工藝方面,都強調現代化,比如說測量內徑及注漿塑像的實驗、邊飾及重複性花色的蓋印方法,改良胚體入窯的方 式,彩繪及底色的調色,礦石的分類等,對讓賽佛爾窯更加的進步,更能掌握瓷器的製作工藝。他們並出版了「陶瓷論文集」一書,將各種瓷器的製造方法、陶土的 秘密都公諸於世。

這裡提一個演講中的趣聞,在演講的第一天中,Tom Wedgwood故意問了大家,是否想知道cream ware及Jasper的原料配方,大家當然都說想,可是Tom很幽默的說,That’s a secret。賽佛爾的廠長David Caméo先生就說,這就是我們跟wedgwood的不同。而他們也當真是有問必答,為我們解釋了他們各種工藝製作的方式,包括燒製步驟及溫度等,特別是 鎏金的方法,讓我們收穫良多。

這個時期的風格屬於帝政風格,許多作品都在標榜拿破崙的戰功,因此可以看到許多桂冠葉的裝飾纹,皇帝的肖像或是埃及系列等圖案。

另外,賽佛爾也成立了鑄銅工作室,研究在瓷器上鑲嵌銅的技巧。

這個時期是賽佛爾的黃金時期,窯廠遷到賽那河畔的現址,建造了高達七公尺的窯房,因此有越來越多的大型物件的產生,不只是餐瓷,還包括各種不同的家具、瓷版等,瓷器不只是一種餐具,而變成室內裝潢的一環。

到了二十世紀後,賽佛爾仍然持續他們的創新與研究,持續的邀請各種不同的藝術家來合作。Caméo先生說到他們合作方式大概有二種。一種是比較目的性的,與藝術家有一個合作契約,在一定時間內製作出一個作品,多半是要製作贈送的物品或其他有目的的活動。另外一種則是比較自由的,會請藝術家到廠內,給他一個 工作室,提供所有的人力及物力,隨便他創作,看他可以做什麼樣的東西。時間也無限制,直到藝術家決定結束為止。主要是期待激發出新的想法,不會有太多的商業考量。

賽佛爾有一個座右銘,以創新吸引人,以品質取得迴響,以大膽有別於其他產品。

目前賽佛爾廠一年僅生產3000件的作品,而且所有作品從頭到尾都是由廠方自己,手工完成。因此非常具稀有性,絶少在市面上出現,多半是作為政府贈禮之 用,艾榭麗宮的餐宴就是使用賽佛爾的瓷器。因此受到許多權貴及博物館的喜愛,他們也是奢華品協會的會員(加入此協會的產品必須具有歷史性、稀有性、獨特性 等三點,會員有Hemes、LV等)。在她們即將邁進250年的時候,他們希望可以讓更多的人認識他們,即將於今年起在世界做巡迴的展出,明年將到鶯歌陶 博館做展出,全部都是原廠的作品,機會相當難得,讓我們一起期待。







讓•安東尼•烏東簡介:
 
http://www.hongen.com/art/sjds/cozgd/sc33.htm

  讓•安東尼•烏東(Jean Antonie Houdon ,1741-1828): 十八世紀末的偉大的肖像雕刻家烏東的藝術反映出世紀交替時期新的思想意識和新的藝術觀的深刻影響。他是皇家繪畫雕刻學院附屬學校一個門房工人的兒子,烏東 七歲時便進入了這所學校學習。可以說烏東從很小的年齡就置身於美術環境之中,而且他逐漸顯露的才能引起了老師們的注意。不久他就進入學院學習,在這裏他遇 到了比加里(Pigalle)、勒莫安(Lemoyne),在他們的教誨下,烏東年僅十五歲就因完成習作取得的成績而獲得金質獎章,並由政府資助其繼續學 習七年。烏東在斯羅茲的工作室學習一段時間後,於1764年去了他所嚮往的羅馬,這時他創作的《剝皮人體》為他取得了巨大聲譽。日後,這件作品成為藝術家、甚至醫生也要使用的教科書。

  在義大利完成了他的第一批大理石雕像後,1768年回到法國,1777年被吸收為院士。烏東與狄德羅和其他啟蒙學 派以及百科全書派的人接近起來,這對他的天才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他的美術觀點在啟蒙運動思想影響下樹立起來。他把自己的創作活動視為對社會的服務。烏東的卓越的現實主義天才,促使法國和其他國家的科學、文化和藝術、社會和政治的傑出代表們大出其名。藉此,雕刻家努力提供了他們的社會特性,深刻揭示了他們才能的特點、他們在人類面前的功績。烏東的藝術,既非羅可哥樣式,也不屬於新古典主義。他的藝術的實質是率直的、冷靜的寫實。其實這正是法蘭西偉大藝術的核心和靈魂之所在。烏東的作品還具有姿勢的優美自然,肉體的柔和,線條的明淨,塊面的單純化等特點。他對物件的表現是謙遜誠實的,但這並沒有減弱作者的創意,相反卻使物件的個性特色和藝術家的創造精神都得到鮮明體現。他製作技巧的卓越,思想的自由豁達,在十八世紀的雕刻家中無出其右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enl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